大蒜喜好冷涼氣候,不耐炎熱。發芽適合溫度在 20 ~ 25℃之間,大蒜莖葉的生育適溫在 15 ~ 20 ℃之間,若超過 25℃則植株生育不良,莖葉容易枯死,提早成熟休眠。播種期自9月~12月, 而以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之間最適合。
大蒜由於根系淺,根毛少,對水分之供應敏應。幼苗期水分不宜過多,以免母瓣腐爛。而在葉片旺盛生長的鱗莖發育期則需要較多水分及養分供應,以促進蒜球肥大。大蒜以保持接近土壤飽和含水量時,其生長和產量最佳,但採收前停止灌水,可以提高蒜頭品質。至於青蒜則於生長盛期採收。播植後80天至100天,為青蒜的採收適期,採收過早,雖品質柔軟,但收量較少,採收過遲則莖葉纖維多,品質不佳。
以下為我種植的實際紀錄.
地點 : 頂樓
種植時間 : 2008-10-25
蒜頭 : 22 粒
塑膠杯 : 22 只 ( 杯底戳 7 個小洞)
種植土 : 泥土 + 稻殼 ( 1:1 ) ; 因為泥土不易取得, 頂樓搬運困難.
底部沒洞的保麗龍 : 1 個
肥料 : 尿素 1克 : 水 5000 CC ( 以薄肥當水澆 )
將蒜頭種在塑膠杯, 加種植土到 6 分滿, 讓蒜頭露出一點點. 澆點水, 不要太溼, 以免蒜頭爛掉.
第 4 天 長出第 1 珠新芽.
第 5 天 長出 3 珠新芽.
第 6 天 長出 2 珠新芽.
第 7 天 長出 2 珠新芽.
第 8 天 長出 2 珠新芽.
第 9 天 長出 5 珠新芽.
第 10 天 長出 4 珠新芽.
第 11 天 長出 1 珠新芽.
第 15天 有 19 珠已高過杯口, 有 1 珠尚未到杯口, 另有 2 杯沒發芽.
將 19 珠已高過杯口的蒜苗加種植土加到滿. 然後加點水.
第 18 天又長出第 21 珠新芽. 還剩下1 杯尚未長出 .之前 19 珠蒜苗的根已經悄悄地從杯底的小洞伸出來了. 杯中亦隱約可見一條條白色的根.
第19天( 2008-11-13 )最後的1 杯終於發芽了. 今天開始施肥 (尿素 1 : 水 5000 CC ), 將水澆在底部沒洞的保麗龍中, 只要澆到約 1 cm 高即可, 水由杯底讓土將直接吸入.
2008-11-17 第二次澆水 (尿素 1 : 水 5000 CC ) ( 以薄肥當水澆 ). 澆水間隔時間與種植土, 日照, 通風條件等有關, 需視土壤潮濕的狀況如何自行調節.
2008-11-19( 第 25 天 ) 幫蒜苗們量個身高, 最高 30cm , 最矮 7cm , 其餘大約 20 ~ 25cm .
2008-11-20 種第二批 33 棵
2008-11-25幾乎都快長出來了
2008-11-28還有二杯沒長出來, 但是根卻已都從底部的小洞長出來, 再等等吧!!!
2008-11-30又長出第32珠新芽. 還剩下1 杯尚未長出. 將已高過杯口的蒜苗加
種植土加到滿, 然後加點水. (尿素 1 : 水 5000 CC )
2008-12-03突然發現自 11/29幫蒜苗們量身高之後, 好像就沒有再長高了, 不過葉子則由二三葉增為四五葉. 今天到種子店買了一包有機肥(店老闆說光澆尿素不夠), 每杯分別放三, 四粒(因為肥料大小不一), 包括第二批也放了.
2008-12-05寒流來襲, 部份較長的葉子禁不起東北季風的吹襲, 紛紛腰折, 真令人心痛, 不得已只好將腰折的部份剪下(不剪的話應該也會爛掉), 好在已有濃濃的青蒜味, 中午就將它拌麵吃了, 雖然心疼, 但吃起來感覺好好喔!!!
洗好後多麼清脆可口的模樣
另外定試試並紀錄 2個大粒與 2個小粒蒜頭成長比較.
2008-12-22寒流又來襲, 趕緊將所有青蒜搬移到牆角已減少風害.
2008-12-25 第一批已經 60 天, 第二批 35 天, 第三批已經 19 天, 第四批 5 天.
雖然第一, 二批相差 25 天, 但是看起來的感覺好像一樣大.(下圖左邊為第一批)
將第一批採收 5 棵, 剩17棵(請點閱部落格相簿個別圖), 瘦瘦的, 根卻很多, 應該可以加多一點肥料, 以後試試每週施加有機肥, 每杯 3 ~ 4粒.
2009-01-02 第一批剩下的 17棵已經不見再長大, 就將它採收, 再種下第五批.
2009-01-25 今天是除夕, 過年期間青蒜需求較大, 先將第二批採收一半(16棵).
2009-02-04 2個大粒與 2個小粒蒜頭的種植比較已經 43天了, 大小差異蠻大的, 所以要種的時候, 應該選擇較大得來種.
青蒜的種植紀錄在此告一個段落, 還算蠻好種的, 但是收成的大小, 無法跟市場賣得比, 不過, 有了這次經驗, 下回應該會更好.
青蒜屬於季節性的蔬菜, 農曆年前後才能吃到, 如果你喜歡吃, 希望在其他季節
也能吃到的話, 請參閱另一篇“青蒜保存方法”.